關於郭思敏比較早期完成的「境外之石」、「虛實間」系列,是很宇宙孤獨感的。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境外之石」宛若不知哪個星球降落在此的飛行器,想要發出訊息,想要說話。
在美國耶魯大學專習建築的經歷,以及性格中直覺而優雅的特質,讓郭思敏作品散發著靜定的柔光,彷彿一個來自遙遠宇宙的美與記憶的飛行器,來到此時此地,和我們交談,交換了心靈中最單純瑩亮的觀看與渴望;作品以極簡約的構成元素展現了空隙中無比自由的流動韻律,看似少言,卻又恍惚有如禪宗的「以心印心」。
「境外之石」也極像一座靜山,貞定而立,之間又彷彿可聼見水澗鳥鳴,讓人想起「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從容、愜意,竟如唐詩絕句之境界,五言四句二十字,少少二十字,其中萬象包羅,統攝於一種直覺純粹敏感的心靈。不論從什麼角度觀看「境外之石」,我們都可以有靜定己心的愉悅。
愉悅之中,又感到寂寥,沒有說出的部分,就彷彿永遠不會停止,此是詩的空間。
初唐詩人之句,總是大氣,有一種開拓的泱泱,大度泱泱,郭思敏比較早的兩組系列作品「虛實間」和「境外之石」,看似簡單甚或極簡,其實有不同角度觀看的反覆摹擬,才落實成形、成為「物件」。藉著「少」,郭思敏完成了她作品風格第一階段的「大象希形」;唯獨「少」,所以在簡約貞靜中,又有物件之神的動能,靜中有動,靜中能動,她的作品遂如同未來千年的某種備忘錄:我們看之如一山,山靜如斯,彷彿千年來,安安靜靜地在空間裡,下一秒,「境外之石」就要飛行。
飛行到哪裡?過去?現在?未來?是未來千年?抑或過去千年?
郭思敏作品最迷人的地方正在此:彷彿置放在不同時間空間都隱然成立。她的作品遂有一種洪荒之感,彷彿開天闢地以來,就在那裡。
也非常有大荒山的感覺,非常有紅樓夢般的情緒。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心既不逸逃如原上之兔、之狐,觀看者的心,就安靜下來了;在安靜之中,作品遂開始説話,那時,恍兮惚兮,音聲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在自己的心裡──我們在世界學會積累的美學經驗,會有一種全新的粉碎。
那種粉碎,是一種「主體性」的震碎;我們慣常於觀看藝術品時的「光音無限」,在看郭思敏作品時──如果入神,我們會生起一絲「虛空粉碎」的暢然之感,又覺得做為時空旅人的我們,孤獨之中的自由。
2015年,郭思敏在誠品畫廊的個展,以「內照空間 Inner Space」為名,展出她這些年來依時間序發展的各個系列:境外之石、虛實間、冉冉而生、冉冉、內照空間、在空中。
「內照空間」,何嘗不是作品與觀看者彼此照見、互放的光亮呢?
內與外、有與無、物體與影子、主與從,往往主宰了我們視域的歸類與判別。
有沒有可能?它們其實呈現於一種「不分別」。
「內照空間」這系列,雙拼的每一物件,其實一半像影子而又「實有」,它們本是二又合一,像是影子、鏡像、孿生、伴舞,它們在空間中站著,又欲飛舞入天。
在地心引力之外,這屬於夏卡爾般有著飛舞可能的金屬的夢境。
輕與重,在此,就無分別了。
所謂「內在空間」、「外在空間」,其實都是我們心的「內照空間」;當我們極安靜的時候,我們不看見,只是照見,照見沒有主從、輕重、有無的神秘空間。
那種指涉了時間空間又渾然不受限制規範的自由,透過厚重的金屬呈現的自由的意志。
物猶如此,何況有「心」的我們呢?物之形而有神,就是這個意思,這正是郭思敏的風格與完成。
關於「冉冉」,以極簡的語彙,呈現出一種在空中自由舒展、漫遊的狀態,「冉冉」正像是一朵雲,飄來了,停駐在牆上。
雲,是水的蒸騰、上升,是狀態的變化,也是心境的對照。從人類有文明開始,雲,就是一種想像、一種自由的渴望、一種自在的念想。
極輕柔,若有似無;極閒適,無牽無絆。雲之冉冉,是自由自在、歡喜的讚歎!所以古詩有「卿雲歌」,其詩有曰:「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用以詠歎具足圓滿的美好。郭思敏的「冉冉」,如同池水因日照而生水汽,冉冉而生,風生水起,風吹雲走,雲來停駐,自然和諧,其中,有道存焉。
在空間、虛空之中,「有」與「無」並存;藝術的完成從心所感、心所想而出,最終完成在空間中,發出聲音、說出話來。
郭思敏試圖用極少的片與面,構築起一個個實體物件,留下很多的空隙、空白、流動;並且在不同大小尺度皆具興味,以及多元觀看角度的發現。
藝術品和藝術家,正是這個世界的發現者,發現「無為有之用」──那種宇宙般感受。在我們有限的世界,心有著無限的可能。
譬如她的「冉冉而生」系列,厚實的金屬能展現輕盈嗎?如煙、如鶴佇立、如門、如螺旋、如一準備行走的人。郭思敏用接近抽象的簡約形式,完成多重複合的美感刺點。
而在每一視覺角落匯合的尖點之外,是更大的空間──虛空,並且集神於無垠無限。
有、無,都在「空」之中;空中,本來無一物,因心而萬有;藝術,正是用有限叩問時空無限的邊界,以「有為」求索「無為」的入化出神。
虛空粉碎,無物之神。佛經上説,兔、馬、象渡河時,腳跡有沒有踏到河底,境界深淺不同;郭思敏從創作她的雕塑開始,便由「大象希形」走上了一條如「香象渡河」的「大乘」之路;無意之間,隱隱然直探了時間和空間奧秘的叩問。
大象希形,不易;香象渡河,更難。然而,難行能行,正是大乘之道啊。
象之渡河,慨然截河而過,直截了當,直接過岸。
她的作品,放在無限的時空,只是一微塵;而這微塵,照見了時間和空間構成的世界。
「苦竹園南椒塢邊,微香冉冉淚涓涓」,李商隱的「野菊」,如此用了「冉冉」二字。
微香、冉冉,是飄忽、抽象的;那麼,郭思敏「具象」的、非常建築空間感的雕塑物件以「冉冉」為題,恰巧也有了跨越了虛實、東方西方的風格之完成。跨越,才能無界限的和時間空間對話,謂之宇宙感,才是「空中妙有」的創造。虛空有盡,心才無窮。
「冉冉而生」、「冉冉」、「內照空間」、「在空中」等系列,有了更多的律動、流動、轉動、舞動;金屬因而更有了飛行的意志和動能。
看她的作品,在每一面向、每一角度、毎一視角、每一轉折,都有她反覆琢磨過的呈現,看似簡潔,其實是苦心為之,然後,在一個很安靜的時刻,形,出現了,形而有神,形神不分。
在空之中,作品完成了,在空之中,金屬化為靈光。
創作,就是詩意的空間,就是時間空間之中標識知見的旅程,就是最終藉由藝術品反觀己心的「內照空間」;我很喜歡「冉冉而生」系列,自己也收藏了一件。那麼,就以一組詩,來載記我與「冉冉而生」的照見。
之一
是鶴嘴嗎
抑或佇立欲飛之足
是梯子嗎
或者虛空中隨心
而化現的一扇門
都是都不是
非想非非想
冉冉而生
歷歷晴空
一篇詩
之二
飄舞之絲緞
驟然凝固為
金屬的詩
每一轉折處
正是一個千禧的年輪
我欲冉冉而生
我有一雙隱形之翅
無盡時空
一篇詩
之三
我要走路
之前我是一棵樹
我在走路
此刻我乃一人
我在快步
用移動換來動能
我要飛行
蓄勢待飛的前一刻
啊冉冉而生
我看見了
世界的眼神